《血战钢锯岭》影评 梅尔·吉布森“神迹”再现

编辑:东方女性2017-01-04 09:08欧美电影资讯
字体:
浏览:77次

  《血战钢锯岭》影评,战争片拍到现在,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角度,很难再拍出新意。《辛德勒名单》(1993)以一个德国奸商不惜冒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为角度,表达对于战争的反思;《美丽人生》(1997)用喜剧的方式来映射战争悲剧;《拯救大兵瑞恩》(1998)从人道主义角度探讨了一个和八个的问题。这几部片子都以其独辟蹊径的角度切入反战主题,从而载入战争片经典史册。

  《血战钢锯岭》同样也有资格进入这个史册。从这部片子开始,以后再提梅尔·吉布森,大家都改口吧,不要再说《勇敢的心》了,他是拍过《血战钢锯岭》的导演。这一次,梅尔·吉布森选取了一个很新颖的角度去探讨战争,让一个不拿枪的士兵去战场。士兵不带枪怎么去打仗?梅尔·吉布森告诉你,用信仰!

《血战钢锯岭》影评

  作为导演,梅尔·吉布森特别喜欢在电影中探讨关于宗教信仰的问题,并且经常在电影中展现出某种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神迹。《耶稣受难记》(2004)本身就是讲述耶稣在殉难前12小时发生的故事,整部片子都是在探讨宗教信仰,特别是当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风云突变,地动山摇,神迹出现;《启示录》(2006)中那个被瘟疫感染的小女孩犹如神迹一般出现,对着玛雅武士说出了预言诅咒,最终诅咒实现。

  在《血战钢锯岭》中,虽然没有出现类似的神迹,但是,一个拒绝带枪上战场的二等兵凭借一己之力挽救了75人的性命,这本身就是神迹。

  《耶稣受难记》中,耶稣被学生犹大出卖之后,忍受着鞭刑,拖着沉重的十字架,最终被钉死在上,临死之前他还为人们的罪行祈祷。《血战钢锯岭》中的道斯如同耶稣一样,也经历了一场受难记。在军营里,道斯铭记上帝不要杀戮的信仰挑衅着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生存法则,被战友视为懦夫,每天遭受战友的排挤、辱骂、殴打,甚至被送往军事法庭审判其罪行。然而,道斯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信仰,并且原谅了之前侮辱他的战友们。

  对于道斯有如此坚定的信仰,影片前半段对道斯的成长过程做了大量铺垫。道斯在小时候有两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一次是和哥哥的嬉戏打闹差点要了哥哥的命。另一次是道斯的父亲始终无法从一战的阴影中走出来,终日酗酒殴打母亲,道斯有一次拿枪差点要了父亲的命。这两次死亡经历让道斯对于生命有了重新认识,从此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不再杀人,即使是在战场上。

  影片后半段主要聚焦于冲绳战役,表现战争的写实残酷,战争写实程度直逼《拯救大兵瑞恩》中的诺曼底登陆段落,爆头、下肢被炸飞等血腥场面惨绝人寰。道斯和战友去钢锯岭的路上,一车车的尸体从钢锯岭运回来,道斯和战友看着躺在车上的尸体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命运。这种战场上的残酷与前半段道斯不拿枪的懦弱形成鲜明对比,更能体现出最后神迹的再现。

战场上的道斯,如同奔跑的阿甘

  战场上的道斯,如同奔跑的阿甘,一次次返回战场背回受伤的战友,嘴里一遍遍的重复着让我再多救一个。之前被战友视为懦弱的那个二等兵,最后却成为一个救世主。他不仅救回受伤的战友,还包括受伤的敌人。

  战争片拍到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要用情感打动人,有普世价值观。梅尔·吉布森特别懂得如何准确的戳中观众内心最柔弱的情感,虽然煽情,但这种煽情却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不管是电影中对于战争场面的处理方式,还是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都极为真实自然。影片最后,播放了一段历史影像,电影中道斯和战友在现实中的原型回忆了当年的那段经历。原来,梅尔·吉布森的神迹再现是真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