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影评 到底是挺战爱国还是反战爱国
《血战钢锯岭》影评,据悉《血战钢锯岭》在北美上映期零差评,电影在国内试映后反响热烈,很多业内影评人讨论这部电影有可能成为冲奥电影。当然,大家在讨论这部电影的时候不免要提到这部电影的阵容,它不仅有执导过《勇敢的人》的梅尔吉布森导演、还有《超凡蜘蛛侠》男主角加菲尔德+《阿凡达》男主角沃辛顿,鼓吹电影阵容并不能成为评判电影的标准,征服观众的是电影价值观输出。
电影《血战钢锯岭》中主人公用难以想象的勇气,逃离国家的美好谎言,跳出体制思想束缚,镜头用两种对待战争的视角,表达群体热血和个人微弱向善的冲突,把他们之间毁灭和拯救的过程如此触目惊现的展现给观众,引发了观众的深思。
说到在中国人心中,美国人和日本人哪个更恶?答案更倾向日本人!在日本国会议员还致力于参拜靖国神社时,美国人已对战争进行反思,这就是两者的区别!美国在遇到战争时,总会向国民鼓吹其合法性,比如利益受到侵犯、盟友正受到威胁、正义遭到践踏等借口。但美国向大众主动沟通、承担责任、采取行动亦是让人服气!
据报道,曾经在伊拉克战争结束以后,正当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休假时,一个叫辛迪.希恩的女人出现在了布什农场的外面,她来到总统家门口安营扎寨,为儿子守灵。原来他24岁的儿子在伊拉克被打死,她要问总统:我的儿子为什么而死。希恩之所以成为焦点,是因为布什通过媒体回应了她的问题。这个回应造成数以千计的美国人跑到布什家农场外安营扎寨,支持希恩,约超过5万余人在全美1600个地方举行了与辛迪一共守夜的活动。足见,美国是一个肯于反思的国家。《血战钢锯岭》中,男主角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戴斯蒙德拒绝携带武器杀敌,多次在无武器的情况下救助士兵,故事被广泛流传。1945年美国总统为他戴上了美军最高荣誉象征的荣誉勋章,以此表达美国的反战态度。
在这部影片开篇之初,导演独具匠心用一种浪漫乐观的气氛讨论反战的可悲性,尤其是戴斯蒙德道斯用自己固执的信念,与周遭体制疯狂作对时,我们看到了人性轴到可悲的一面。他是善良的,但是他与时代、与群体格格不入,人们不能理解他毫无意义的坚持。毕竟,战争就是用命博来的,当国家遭受到巨大侵害时,他放弃打仗就是放弃爱国。在众多美国大兵纯真的心里,为国杀敌打仗是最荣耀的事情。电影后半段镜头下,浩劫的杀戮,所有的热血召唤都成为僵硬死亡,战场上的人不停的呼喊医疗兵救我,这意味着挺战的大兵开始在生命与战争间的意义做出了动摇。战争的腥风血雨使他们混乱、迷茫、不能自拔,道斯成了他们是否上战场的标尺,没有二等兵道斯的战场就是无情恶魔的屠杀。导演就此没有停止内心的扫荡,如运送垃圾般的尸体车掠过屏幕的视线,穿肠烂肚而亡的惨状扑面而来,血腥中觉醒是人性漫长的回归!
《血战钢锯岭》的节奏像一首交响曲,优雅和恐怖同奏。电影从戴斯蒙德道斯小时候误伤兄弟后,站在耶稣面前,他内心似乎看见了该隐弑兄的画面,血腥有罪在他的内心开始启蒙。当他用裤带勒住伙伴的动脉,送往医院时,医生告诉他:你很及时,救了他一命。在这次小事中,他好像找到生命赎罪的途径。女友多萝西舒特来家里做客,送给他的医书,他目不转晴的吸取着医学知识,他彻底认清了自己的方向。当时整个国家陷入了用战争洗刷屈辱的口号中,甚至女朋友听到他要参军的消息第一反应是和他先订个婚,可见战争改变国家命运的思维已经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电影后面的情节推动的很顺利,一个清晰的反战意识逐步形成,从有罪到赎罪的起始、过程、结局,无一遗漏的呈现给观众。这部电影引进国内后,战争画面删减不到30秒的戏,说明审查部门对此处的保留与肯定。导演更倾向于复现战争的本身,而不是强调视效化的商业操作。这也是梅尔吉布森为什么花巨资炸掉一个农场打磨战场中钢锯岭,而不去做技术特效的原因。
《血战钢锯岭》作为一部恢弘大制作的战争电影,它并没有体现美军的强大和无坚不摧,没有复述正义战胜邪恶的二元思维,它把反战意识碾碎的融入到每个镜头细节中。导演通过好战的新兵,逐渐转变的老兵等形象设置,表达了对于战争的态度。尽管这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甚至有点弘扬个人英雄与大环境的爱国主义唱反调的拧巴,它没有质问战争的意义,而是反思战争的残害,这与当代全球主流思想提倡的世界和平不谋而合。他用肉身之躯赤手穿越炮火中解救同胞,体现了先仁爱,再爱国。爱国不是盲从,更不是绝对服从。(来源:Mtime时光网 ID:杜娟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