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对儿子说想吃一道菜,刚说菜名就被当场处
自古无情帝王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不断有父子、兄弟自相残杀来佐证这句话。权力的归属,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性,可以让一个儒雅的人抛弃之前学到的所有道德,所有知识,只要能够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不择手段也要达到目的。我们今天就要讲到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强盛之国的明君,是如何败给这句话的。
楚成王,芈姓熊氏,名恽,是楚文王的儿子。公元前671年,楚成王即位后,开始布施恩德,广交天下诸侯,向周天子进贡以巩固王位,镇压夷越各族,大力开拓疆域。楚成王的目的很明确,他是弑杀其兄楚堵敖夺位,楚国又被中原诸侯视为南蛮。因此,楚成王要改变楚国的地位,改变他自己的地位,要让天下都臣服在他的脚下。
彼时的楚国,虽然有周王分封的大批疆土,但是这些区域包含的人口极少,用地广人稀来形容绝不为过。所以,楚国的实力无法匹配它所占据的土地,便时常遭到北方强邻的进攻。比如说正处于齐桓公统治下,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齐国和楚国争霸的焦点并非两国的本土,而是中原腹地郑国。简单来说,齐国罩着郑国,而郑国被楚国攻打,从而让齐楚关系十分紧张。
这个时候,齐桓公统治下的齐国已经走起了下坡路,郑国审时度势,认为楚国是眼前最大的敌人,便开始疏远齐国,亲近楚国。没想到,齐桓公为了维护其霸主的地位,纠集数国联军攻打郑国,楚国为了保护郑国,大战便一触即发。和上个世纪的美苏争霸一样,大国的博弈牺牲的都是小国的利益。在齐楚争霸的时候,战场都在郑国、许国、黄国等等中原小国的土地上,双方不断拉锯着,一直持续了十余年,最终以管仲身死,齐桓公去世而告终。楚成王在这次争霸中为楚国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更重要的是,中原诸侯再也不敢小觑楚国了。
然而,楚成王强大了自己的国家,却给自己埋下了一个祸根。他干了什么呢?立太子。很多人可能会奇怪,立太子不是为了保证国家后继有人,避免争权活动的出现吗?这对于时常征战在第一线的楚成王和楚国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吧。不,坏处很大,因为楚成王还十分年轻。按照楚令尹子上的说法:“君王的年纪还不算大,而且有很多宠爱的妻妾,如果将来要废黜商臣,另立太子,必定会出祸乱。楚国立太子,常常选择年轻的。而且商臣这个人,眼睛像胡蜂,声音像豺狼,是一个残忍的人,不能立为太子。”
简单来讲,就是楚成王的子嗣还未能看得出是否有继位的能力、道德,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应该立太子。然而楚成王执意立商臣为太子,就这样过了许多年。一切都像子上预言的那样,楚成王想要废黜商臣,而商臣听说消息后,集结了自己的势力,闯入宫中发动政变,抓住了楚成王。落魄的楚成王看见自己的儿子拿刀指着自己,明白大限已到,只提出了一个要求:临死前吃一道名菜--熊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