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刽子手 为什么古代砍头在午时

编辑:东方女性2017-03-30 12:55奇闻趣事
字体:
浏览:312次

在古代,大家都会看到过很多被砍头的人,而砍别人头的人在古代的时候称之为刽子手,而基本上这些刽子手都是绝后的,而另一个问题为何在砍头的时候多选择在午时的呢,那么古代砍头的人叫什么 为什么古代砍头在午时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砍头的人叫什么 为什么古代砍头在午时

古代砍头的人叫什么 为什么古代砍头在午时

古代最恐怖的职业——刽子手

在落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剥夺人的生命是很残酷的事,但却时时都在发生,神秘的刽子手就是做这种事的专业人员。刽子手准确的解释是“古代对于从事直接处决犯人的职业的人的一种称呼”。从古人都相信鬼神的迷信观点看,敢于干这种职业的人一定不多,据说,古代的刽子手多数都是长相丑陋、形象瘆人的不良之辈,还有传言说他们多数都没有子嗣(估计是没有女人敢嫁给这样的男人过日子吧)。

据查,1925年11月湖南的《大公报》,曾报道过清末最后的刽子手邓海山的事:1925年11月22日,刽子手邓海山为自己不能入善堂(旧时民间慈善机构)十分懊恼。有人说“他杀人数百,无入善之资格”,邓海山则回以“被杀之犯,系犯国法,与我何罪”,还是决意成为善堂中的一员。当时的国民政府《六法全书》颁布之后,像邓海山一样的刽子手都失业了,他们基本都把自己隐藏起来,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这反映出刽子手杀手时虽不眨眼,但是心里却一定是留下了阴影。

据说,刽子手从业前要先干几年屠夫才行,他们一生欠下太多的阴债,不能偿还,所以只能孤独一生,周围的人也不敢靠近他们。

很多年前,曾上映过一部电影《谭嗣同》,影片末尾,谭嗣同引颈于木墩之上,从容就戮,还不忘吹去木墩上的小虫。这个镜头,给观众留下了极深印象。

当然,更多表现旧时代斩刑的场合,是犯人跪着,彪悍且常常面带凶相的刽子手,高高地举起长长的、宽大的鬼头刀,向下力劈……

1851年(咸丰元年),在广州英国驻华领事馆任翻译的英国人密迪乐(ThomasTaylorMeadows,1815~1868年)目睹并记录了当地死囚受刑的过程。

那又是怎样一种场面呢?

广州的杀人刑场,位于人口稠密的南郊闹市中。那是一块窄狭之地,南北向,长约四十五六米,北端宽七米多,向南渐窄,最南端宽不过四米五左右。顶头是一扇极厚实的门,行刑的时候关闭并派人把守。刑场的东侧是一堵封死的砖墙,约有三米半高,是一些民居和小货栈的后墙。靠着此墙,离刑场两头差不多同样距离的地方,竖着一个架子,上面总挂着一些腐烂程度不一的人头。架子北边,沿着砖墙搭了一个棚子,那是刽子手等候犯人到来的地方。行刑时,监刑官就坐在此棚下。1851年的前八个月里,已有四百人被处死。 汪先生曾对“切”脑袋的认识,写进了小说《昙花、鹤和鬼火》,以及回忆文章《我的初中》中。前者写道:东门外是刑场……对着东门不远,有一片空地,空地上现在还有一些浅浅的圆坑,据说当初杀人就是让犯人跪在坑里,由背后向第三个颈椎的接缝处切一刀。…… 这就是刽子手。

午时三刻

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摘自《世界经理人》)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 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古代的时候砍头为什么要在午时三刻?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