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的药效与作用以及用法与用量

编辑:东方女性2012-07-02 23:19生活
字体:
浏览:352次

  石菖蒲,药名:石菖蒲。汉语拼音:shi chang pu,英文名:Grassleaf Sweelflag Rhizome, Drug Sweetflag Rhizome, Rhizome of Grassleaf Sweelflag,别名:昌本、菖蒲、昌阳、昌草、尧时薤、尧韭、木蜡、阳春雪、望见消、水剑草、苦菖蒲、粉菖、剑草、剑叶、菖蒲、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药材基源: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石菖蒲 - 概述

石菖蒲的药效

石菖蒲的药效

  菖蒲首载于《本经》,列于上品。有人认为《本经》所载的生池泽的菖蒲,单从生态推理谓是水菖蒲,这个论点似不够全面。如《别录》曰:“菖蒲生上洛池泽及蜀郡严道,一寸九节者良。”陶弘景云:“上洛郡属梁州,严道县在蜀郡,今乃处处有。生石碛上,概节为好。在下湿地,大根者名昌阳,不堪服食。”仅就上文所述,即可看出南北朝以前所用菖蒲明显地包括大根的水菖蒲和细根的石菖蒲两个类型。可见《本经》所列菖蒲,亦指两种而言。至于石菖蒲之名,则首见于《本草图经》,苏颂在论述中谓:“亦有一寸十二节,采之初虚软,曝干方坚实,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于干燥砂石土中,腊月移之尤易活。”并谓:“黔蜀人亦常将随行,以治卒患心痛,生蛮谷者尤佳,人家移种者亦堪用,此即医方所用之石菖蒲也。”这一段文字从生态、药材性状及效用等几个方面生动地阐明了它是古代医方所用的石菖蒲。陈承在《本草别说》中云:“菖蒲今阳羡山中生水石间者,其叶逆水而生;根须略无,少泥土,根叶紧细,一寸不啻九节,入药极佳。今二浙人家以瓦石器种之,旦暮易水则茂,水浊及有泥滓则萎,近方多称用石菖蒲,必此类也。”进一步描述了石菖蒲的典型特征。

  石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直径5~8毫米,外皮黄褐色。叶根生;剑状线形,长30~50厘米,宽2~6毫米,罕达1厘米,先端渐尖,暗绿色,有光泽,叶脉平行,无中脉。花茎高10~30厘米,扁三棱形;佛焰苞叶状,长7~20厘米,宽2~4毫米;肉穗花序自佛焰苞中部旁侧裸露而出,无梗,斜上或稍直立,呈狭圆柱形,柔弱,长5~12厘米,直径2~4毫米;花两性,淡黄绿色,密生;花被6,倒卵形,先端钝;雄蕊6,稍长于花被,花药黄色,花丝扁线形;子房长椭圆形。浆果肉质,倒卵形,长宽均约2毫米。花期6~7月。果期8月。

  石菖蒲 - 药品简述

  

石菖蒲的药效

石菖蒲的药效

  药名:石菖蒲

  汉语拼音:shi chang pu

  英文名:Grassleaf Sweelflag Rhizome, Drug Sweetflag Rhizome, Rhizome of Grassleaf Sweelflag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

  别名:昌本、菖蒲、昌阳、昌草、尧时薤、尧韭、木蜡、阳春雪、望见消、水剑草、苦菖蒲、粉菖、剑草、剑叶、菖蒲、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

  性味:味辛,微温

  归经:入心经、肝经、脾经。

  功能: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

  主治: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鲜者3~8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生态环境:生长于山涧泉流附近或泉流的水石间。

  资源分布: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主产四川、浙江、江苏等地。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采收储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或切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