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吃消愁”?你患上情绪性进食了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吃点好的”成了我们的日常主题。开心的时候要吃点好的庆祝一下,不开心的时候也要吃点好的安抚自己。随着生活的富足,“吃”渐渐超出满足生理需求的范畴,而成为一种情感补充、替代的手段。美食固然不可辜负,可若情绪性进食大大超出正常范围,肥胖可就要找上门来了。
所谓情绪性进食,指的是因为饥饿以外的原因产生食欲, 比如在情绪的刺激下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想吃东西的冲动。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上情绪性进食呢?有以下几个指标可供判断:
1、 情绪饥饿是突如其来的,突然想吃而不是逐渐变饿
情绪饥饿往往是突如其来的欲望,它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希望立刻进食的冲动。而生理饥饿则更加循序渐进,我们的饥饿感是随着时间增强的。
2、 情绪饥饿使你渴求一些特定的食物,而不是只需要吃饱
情绪饥饿表现为对某一种或是某几种特定食物的渴求,通常是甜食或油炸类食品。但生理饥饿则更多是一种“有吃的就可以”的状态,因为其主要目的是填饱肚子。
3、 情绪饥饿时,你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吃了多少
“我觉得自己不知不觉就吃完了几大包薯片”——这是典型的情绪饥饿的状态。而生理饥饿时你则对自己在干什么有更清晰的认识,包括你吃了什么、吃了多少等等。
4、 情绪饥饿在饱腹之后依然得不到满足
情绪的饥饿不会在吃饱,甚至吃撑之后得到满足,可能反而还想吃更多。但如果你是真的饿了,就会伴随着进食的量和时间,慢慢地产生满足感。
5、 情绪饥饿会引发更多的负面情绪
冲动的情绪性进食之后常常伴随着后悔,愧疚或羞耻等情绪,但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满足身体的正常需求而进食,就不太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以上五条你都符合的话,那你吃的就是你身体并不需要的多余的食物,值得引起你的注意。情绪性进食,看似是面对诱人食物的无能为力,实则却是出于对处理情绪的无力感——你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选择用食物来回避直面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