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 古代属鼠的名人
杜甫。
杜甫字子美,唐代大诗人。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下层官僚家庭。他自幼好学不倦,6岁时即能吟诗作赋,表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他年青时两次漫游大江南北,骑马而行,饱览四季风光,加上时值盛唐,天下太平,使他对祖国山河充满了热爱之情。
公元746年,杜甫来到京城长安寻找发展机会,不料一住十年,屡被奸相愚弄,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使他开始用另一种眼光冷静地看社会。这是唐政权已由盛转衰,各种社会危机日益尖锐,杜甫一改往日浪漫奔放的诗风开始行文揭露现实的黑暗,他的名作《兵车行》、《丽人行》等都作于这一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被卷进了逃难的人流,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为此他写下了“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的《春望》诗;唐肃宗曾给他一个“左拾遗”的谏官职位,但不久又受不了他的犯颜直谏,将他赶回老家“探亲”,稍后又将他的官职一降再降,最后变成了华都州的参军,迫使他最终辞官而去。
杜甫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写下了深沉悲壮的名诗“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在友人的胳膊下,在成都南闻盖了一所茅屋安身,茅屋偏被秋风所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770年冬,他流浪到湘江下游,在一只破旧的小篷船里,饥寒流和疾病终于夺走他的生命,一颗文坛巨星就这样殒落了。
杜甫一生共写诗三千余首,是唐代诗人的杰出代表,被人们称为“诗圣”,他的诗以写实为主,所以又有“诗史”之誉,他的作品收入《杜工部集》。
明成祖。
生于1360年的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是明代著名皇帝,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公元1370年,朱棣10岁时被封为燕王,10年后,赴任守北平。燕地与蒙古接壤,他出塞巡边,筑城屯田,多有建树。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允建文继位,称建文帝。1401年,燕王军在朱棣率领下攻入京师,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史称明成祖,次年改元永乐。
明成祖即位后,马上实行削藩,解除了诸王兵权,调集30多万工匠,百万民工,大兴土木建京城。经三年半营建,北京城于1421年建成。城周长45里,城内经皇宫为中心,形成一条从正阳门、天安门、午门、三大殿到钟楼的南北走向的中轴线。城中重要干道多南北向,小巷多东西向,整齐严肃,具有城市规划建筑的规模。使北京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建筑的典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壮丽的城市。
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从1409年起,为对会蒙古贵族的南犯,明成祖先后五次北征,防止了蒙古贵族的入塞骚扰,使明代社会经济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下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明成祖为了巩固和加强新政权,在即位不久,即令翰林院学士解缙等人,先后组织了3000余人参与,编成了《永乐大曲》,它的编纂是一项宏伟而浩繁的工作,对保存我国古代文化典籍,有着重大贡献。
在对外关系上,永乐年间,明成祖就恢复了广州、泉州、明州三市舶司,此外,他还派会大臣到各国宣扬国威,其中,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出使,最具有深远意义。
明成祖在位22年,在削藩、建都、治河、文化、外交及加强国防,巩固中央集权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成绩。1424年,明成祖在第五次远征蒙古贵族阿鲁台的归途中,因病而死,终所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