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在中医里,脾胃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位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将食物运化并生成气血的重任,周身的精、气、血、津液都必须依靠脾胃来供给。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滋养元气之源”,并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四时以胃气为木”“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等说法,足见脾胃的关键作用。
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强、脾气虚弱或出了问题,很可能会随之影响到心、肝、肺、肾等其他脏器的功能,五脏不调或虚衰,继而引发很多疾病。
“养脾冒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W此,脾胃健康也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中医的脾胃概念
中医所说的脾胃概念与西医有着很大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中医里的“胃”与现代医学中的胃基本一致,它有接受食物和“腐熟”(消化)食物的功能。而“脾”则包括了所有与消化、吸收有关的器官,如脾、胃、胰、肠等,以及与代谢有关的器官如肝、胆、肌肉等。因此,中医里的“脾胃”不仅仅是指两个脏器,而是从功能角度出发,综合涵盖了消化系统和部分循环系统。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肌肉与四肢等。脾的功能有:
√主运化水谷,也就是消化,还能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
√主升,也就是把食物中的营养输送到心肺,并防止内脏下垂。
√主统血,也就是为血液运行提供约束力和控制力,防止出血,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胃与脾互为表里关系。胃的功能和特性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也就是有容纳和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
√胃主通降,指胃气宜保持畅通、下降的运动趋势,以保证食物的彻底消化和糟粕的排泄。
脾与胃的关系,应阴阳协调,燥湿相济,一纳一运,升清降浊,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的任务。“纳食在胃,运化在脾,脾升则健,胄降则和。”一方失调,必引起另一方异常。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就会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可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也会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养生须先养脾胃。胄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虚衰有关。虽然脾胃生病的起因不一样,但必须要一起养才可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