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日本车非爱国 抗日雷剧煽动狭隘民族感情(5)
《1944:腾冲之围》冲击“抗日雷剧”
余戈:中国人对抗战史不可“吹牛”
《1944:腾冲之围》作者余戈说:“战争考验一个民族素质的现代化程度,而且是其中最核心的那部分,如,理性、认真、严谨、坚忍的作风。这些转换至和平岁月,就是现代企业最推崇的信条。那个在工厂流水线上经受了此种检验的他国员工,一转身就可能在战场上成为你的劲敌。”
日前,《1944:腾冲之围》在三联韬奋书店首发。余戈在本书中延续了其首倡的“微观历史”的研究写作风格,以时间为经、战地为纬,用了52章、80万字的篇幅,全面细腻地还原了腾冲之战。
发布会开始前,余戈和主持人崔永元被困在发生故障的书店电梯里近半个小时;若时光回溯70年,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与日军第56师团,在云南腾冲胶着了整整127天。崔永元说:“今天的很多年轻读者,看过不少抗日雷剧。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对他们的思想可能是一种冲撞。”
《1944:腾冲之围》上部“游击腾冲”记述了自1942年5月腾冲沦陷后,远征军游击部队、腾冲抗日县政府及民众对侵略军的不屈抗争。中部“海拔最高的战场”和下部“浴火之城”则记述了自1944年4月至1944年9月,共计大小战斗40余次的腾冲反攻战。从战事的前因后果,到具体的战役、战斗部署,从双方兵力、兵员成分,到武器装备、战斗力评判,甚至日军残兵的逃跑路线,所述之细致堪称“战场考古学”。
国内写战争的作品中纪实文学较多,且主要用中国方面的史料。余戈则用中日之间的史料“互参”,再综合来自第三方的资料,如美国、英国,力求完整、客观。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就在“掘地三尺”的史料发掘中浮出水面。
腾冲之战在史书上是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重创日军第56师团主力,并在决战中歼灭“腾越守备队”三千余人,迫使日军第148联队焚烧军旗。其中反攻高黎贡山,创造了在“二战海拔最高的战场”(据美军战史)上的山地野战记录;腾冲围城作战,则首开城市攻坚战之先河,腾冲因而成为中国在八年抗战中收复的第一座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