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让思维让女性失去了什么?/表面和谐,内心充满怨气的老好人

编辑:东方女性2019-04-26 17:02女人倾诉
字体:
浏览:193次

  和谐的音乐,和谐的场景,和谐的诗歌、散文,似乎人生来有一种追求秩序和和谐的内在倾向,而且这种倾向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被需要,以至于最终我们希望自己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待人和气,希望到处充满和谐。然而即使我们大唱和谐之赞歌,即使我们尝试营造出一种一派祥和的场景氛围,我们都无法避免不正视不和谐相对于和谐不可动摇的位置:即对我们自身以及对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西方哲学可以考究的历史始于公元前六百年,在它的发展期间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张力,而就是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张力即或者加强或者减弱社会束缚的彼此交织的力量促进了人们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和实验,并且不仅发展了哲学本身,还成为自然科学的起点。

  就像完全的社会束缚会让人成为权力的牺牲品一样,完全的和谐也会让人们成为他人思想的反复咀嚼者和复述者,成为那些隐性的权威的盲从者。当然,这并不是鼓励我们故意为了不和谐而打破和谐,而是说我们应当有质疑和谐和选择不和谐的独立思考的系统以及勇气和胆量。

  很多人为了获得他人的好感或者维持彼此之间的关系会选择一味的附和和顺从对方的意愿,总是以一个老好人角色不断的忍让,这样的忍让事实上是对真实自我的情感和情绪的隐藏和压抑。当然,这可能维持表面的和谐或者彼此之间的脆弱的联结。但是历史事实证明,那些有着相反举动的人可能会获得同样甚至更高的尊重和礼遇。一位君王终于攻下一座城池之后,决定大赦城里的妇女和孩子,允许她们带走自己能够带来的任何物品,这些勇敢的妇女为了解救自己的家人,虽然身体瘦弱但是个个背起自己的男性家属。这样的场面感动了这位残暴的君王,这些妇女的勇敢和仁慈深深的触动了他,最终全城获得大赦。历史上名留青史的也往往是那些不懂得顺从并且勇于打破假象的和谐之声的勇士,比如我国一些伟大的诗人,屈原,杜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