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六大常见泌尿器官疾病 妈妈要当心
婴幼儿是最易泌尿系统感染的,因为宝宝的尿道比较短,尿道内防御技能比较低,所以细菌往往容易从尿道口进入,继而应发感染,要预防宝宝泌尿系统感染,应该及时给宝宝换尿布,做好宝宝尿道口清洁工作,来防止感染,下面一起来看看婴幼儿六大常见泌尿器官疾病,妈妈们要当心。
宝宝尿道感染怎么办?
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
很多宝宝尿路感染后,尿路症状并不明显,特别是新生儿和周岁以内的宝宝。大多患儿只出现发热、不愿吃奶、脸色苍白、呕吐、腹泻、腹胀等,并不是尿路感染独有的全身症状。
当全身症状比较重时,还会出现生长发育停滞、体重增长缓慢,甚至抽风、嗜睡、黄疸等表现。年龄越小,尿路感染后越容易造成肾脏损害。由于宝宝发生尿路感染一般并没有明显的尿路症状,容易使尿路感染的诊治延误,造成反复尿路感染。因此当宝宝有以上表现时,家长要十分警惕,尤其是在排尿时出现哭闹,或出现尿频、顽固性尿布疹时,可能存在泌尿器官的感染,应及早去看医生,常规检查尿液。反复发生尿路感染时,须做有无尿路畸形的相关检查。
引发尿路感染的原因
或许有些家长会有疑问:宝宝每天都洗屁屁,为什么还会发生尿路感染呢?其实,这些家长对引发尿路感染的原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尿布不勤换
幼小的宝宝若不常换尿布,又不能控制排尿、排便,尿道口常会受到粪便污染,多种病菌就堆积在尿道口周围,寻找可乘之机。女婴尿道口较短,男婴有阴茎包皮,加之尿路免疫功能、膀胱防御机制较弱,容易使尿路发生上行感染。
·生理因素
婴幼儿的输尿管末段在膀胱肌层走行得较短,膀胱膨胀时不能将其压紧关闭,膀胱憋尿时易经输尿管逆行而上造成肾盂感染;此外,女孩尿道短,括约肌功能差,细菌容易沿着尿道上行至膀胱。除此以外,婴幼儿自身免疫力不健全,防御能力差,不仅易引起上行感染,还可能由于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菌血症等而导致下行感染尿道。因此,越小的婴儿,发病率越高。
·先天不足
尿路的先天畸形,是身体各部位先天畸形中发生率较高的部位,如输尿管、膀胱、下尿道畸形等,都容易并发尿路感染。
· 其他
母亲妊娠期菌尿、出生后缺乏母乳喂养的宝宝,抵抗力差,患尿路感染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确诊尿道感染后怎么办
一旦诊断婴幼儿有泌尿道感染,治疗的方式跟成人一样需使用抗生素治疗,不过婴幼儿的泌尿道感染,还需多考虑一些问题,某些婴幼儿的泌尿道感染是因为儿童有先天泌尿道有结构异常所造成,如果不处理这个问题,儿童会出现反覆性的泌尿道感染,严重的话会造成肾脏永久性的受损。
至于先天泌尿道结构异常该怎么检查呢?
目前针对儿童泌尿道感染所做的检查比较常见有三种,第一种是肾脏超音波,第二种是肾脏皮质扫描扫瞄(DMSA),这个检查是利用一种微量的放射性物质,从血管打进血管内,主要的目的是检查肾脏有没有受伤跟结疤的情形,同时也可以比较两侧肾脏的相对功能,第三种检查叫做膀胱输尿管摄影 (VCUG),这个检查需要先插尿管,检查的方式是从尿管注射显影剂进体内,目的是检查有没有膀胱输尿管逆流的现象(一般而言,尿液应该是从肾脏流经输尿管至膀胱,这个通路应该是单行道,可是有些小朋友因为没有发育成熟,所以变成双向道,因此细菌会从体表跑到肾脏,这样就会常常出现泌尿道感染,也常常会造成肾脏受损)。
上面提到的三个检查没办法互相取代,所以有必要的时候需要三种检查都做,不过膀胱输尿管摄影(VCUG)因为要插尿管,所以家长通常都会犹豫,所以当儿童是第一次泌尿道感染时,有人会先安排肾脏超音波跟肾脏皮质扫描扫瞄(DMSA),如果这两个检查发现异常,才安排膀胱输尿管摄影(VCUG),但是如果前两种检查正常,则先不做膀胱输尿管摄影(VCUG),不过小朋友如果有反覆性泌尿道感染的情况,通常三种检查都应该要完成。
防护尿感的方法
要防止宝宝患上尿路感染,家长就要在日常护理上多下“功夫”,做到防患于未然。
· 会阴护理
认真做好宝宝的会阴部护理,即在宝宝每次大便完后都给他清洁臀部,平时最好不穿开裆裤,勤换尿布及内裤。家长应注意清洗外阴的方法,即由前向后 (即从尿道向肛门的方向)清洗,女宝宝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在清洗男宝宝的会阴处时应注意不要翻开他的包皮,以免造成损害。此外,在擦拭的时候还应注重小 JJ的下面和睾丸的皮肤褶皱处、大腿根部的清洗,以防残留尿液或粪渍。在清洁完会阴后,可用植物油性乳液涂抹于臀部,因为它有着强烈杀菌和保湿效果,不仅能清洁皮肤,里面的氧化锌成分还能保护皮肤。
尿布在洗涤时使用一定量的洗涤剂,但浸泡时不要用洗涤剂,可直接泡到盐水或者清水中。如果想洗得更白,可以放一块柠檬到水中一起浸泡,或者是最后滴几滴食醋,食醋可以中和洗涤成分,预防尿布感染。
· 摄入足够水分
给宝宝多喝温白开水,少喝糖水,多喝含碱性的饮料,可碱化小便,以减轻尿路刺激症状。
婴幼儿六大常见泌尿器官疾病
1疝气
疝气,容易造成器官掉至通道并卡住。
虽然疝气多以男童居多,但每5、6个疝气患者其中一个是女童,因此,女生罹患疝气的比例约为3~5%。张嘉宇主任表示:「早产儿的罹患机会更高,达10%。
造成疝气的原因,当胚胎在发育过程,睪丸会从腹腔里慢慢穿过腹膜下降到阴囊,当睪丸下降到阴囊后,腹腔与阴囊间的通道未正常关闭,即造成腹股沟疝气。大部分等到宝宝2~3岁时,父母明显发现到腹股沟或阴囊部位股起来,才会察觉疝气问题而来就医。
由于通道未关闭,孩子只要因为哭、咳嗽、便秘等情况让腹部使力,会让症状更明显,倘若肠子、卵巢等器官掉入通道卡住,大人一旦没有注意即可能造成坏死。不过,张主任解释:「并非人人皆会发生卡住情况,但约有20~25%的卡住机率,以6个月~1岁的婴幼儿占多数。」因为这年龄的孩子不太会表达,无论肚子饿、尿布湿或腹痛都会以哭来表现,当腹部用力造成腹压增加,一旦孩子有疝气,则容易造成器官掉至通道并卡住。
治疗方式》开刀
当器官掉落通道被卡住,会造成血液循环受阻,此时6~8小时内是黄金治疗期,必须尽快开刀。张嘉宇主任表示:「原则上,健康检查时发现幼儿有疝气,建议在诊断后的1个月内接受疝气修补手术,以免出现紧急状况,导致情况更危险。」一般而言,开完刀后,3个月内的宝宝需要住院治疗;3个月以上则可回家休养。
2隐睪症
6个月~1岁半应进行手术
隐睪症多为男生,其原因是出生前睪丸还未下降到阴囊,90%停在鼠蹊部。当宝宝出生后,医师发现宝宝的睪丸没下降,通常会建议6个月到1岁半即可进行手术,最晚2岁前应该完成。手术主要是将睪丸拉下来并固定,以减少日后不孕、恶性肿瘤、或睪丸扭转与萎缩的机率。
另外,隐睪症要与「伸缩性睪丸」做区分。张嘉宇主任表示:「睪丸有提睪肌,有些孩子的提睪肌较发达,会将睪丸拉提至腹股沟部位;或是遇到冷空气睪丸也会被拉提上来。不过就医时,医师很容易将其拉下,则不是为隐睪症。
可是,伸缩性睪丸与隐睪症有灰色地带,约20~30%幼儿因为提睪肌发达,追踪到6~7岁发现原是伸缩性睪丸却变成隐睪症,亦称为「上升性睪丸」,因此,伸缩性睪丸的族群仍需每年积极追踪。
治疗方式》开刀
治疗隐睪症的手术主要是采用「睪丸固定术」,简单、快速,手术风险低,不需住院。幼儿在术后2~3日即可恢复活力,但运动应暂停1~2周。
3阴囊水肿
注意是否伴随疝气
孩子患有阴囊水肿时,要注意是否伴随疝气。
阴囊水肿的发生率很高,足月产的婴儿约达6~8%。至于阴囊水肿的成因,亦即睪丸下降至阴囊后,虽然腹腔的通道已关闭,但流下来的腹水却存在阴囊里,是为「阴囊水肿」。与疝气不同的是阴囊水肿为封闭式,张嘉宇主任解释:「不会有新的腹水流进来,因此大小是固定,如果1岁以后腹水仍未吸收,才会考虑进行引流手术。」
蔡政道主任亦补充:「由于鞘状突中充满水分,所以阴囊摸起来是圆而光泽富有弹性,通常摸起来没有不舒服的疼痛感。」若在暗室中以灯光照明,可以看到阴囊有透光现象,同时亦可观察有无睪丸或肠子存在。一般而言,阴囊水肿多在幼儿1岁前会自行吸收腹水,不需要处理。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疝气与阴囊水肿可能同时发生,因此,当孩子患有阴囊水肿时,家长要注意是否伴随疝气。
治疗方式》手术
一旦合并腹股沟疝气则必须尽快手术,以免肠子或其他腹部内容物卡在疝气囊袋内造成坏死。至于单纯的阴囊水肿,多数在1岁前会消失,等到一岁后若没有消失再考虑手术。蔡主任表示:「通常术后当天或隔天即可回家,伤口不需换药或拆线。
4包茎
局部擦拭类固醇让包皮松开
包皮的功能主要是保护龟头,张嘉宇主任指出:「基本上,新生儿出生时即是包茎,是为生理性包茎,仅有1%宝宝在一出生就会看到龟头,可能是尿道下裂或异常。」通常生理性包茎大概会维持到3岁,3~6岁时包皮会慢慢推开,渐渐能看得到龟头。
蔡政道主任亦说明:「通常父母较担心的应是包皮的洞口太小,造成龟头无法露出,亦即『包茎』。」有研究显示包茎会增加泌尿道感染的机会,他解释:「新生儿进行包皮手术必须考虑许多因素,例如:年纪太小的幼儿割包皮必须全身麻醉;再者,开刀的并发症高,例如:出血、感染,或伤口愈合等问题,因此不建议太小的婴幼儿进行割包皮手术。」
再者,若为了预防泌尿道感染而进行包皮手术,根据美国的统计结果发现,此举不符合经济效益,蔡主任解释:「新生儿包皮环切术需全身麻醉,且依照实证医学统计数据估计,在进行111位幼儿的包皮手术以后,才能预防一位幼儿发热性泌尿道感染、肾脏发炎。
因此对于一般的包茎通常会建议局部擦拭类固醇,目前台湾有研究指出,每天三次、连续两周的局部擦拭类固醇,约80~90%幼儿的包皮逐渐松开,如此一来,洗澡时即可以清水清洁洗净,降低感染机会。
治疗方式》2种情况,考虑手术
睪丸扭转是急诊时第三常见的疾病。
不过,蔡政道主任表示,出现下列两种情形则应考虑包皮手术:
1幼儿在解尿时,包皮像汽球一样鼓起来,由很小的洞口射出,这种包埋式阴茎代表包皮结构异常且开口很紧,龟头与包皮间的空间很大,容易因为清洗不易而增加感染机会。
2因包皮过紧造成反复的包皮炎或龟头炎,甚至引发严重的泌尿道感染,使用类固醇药膏涂抹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5睪丸扭转
睪丸急性疼痛
睪丸扭转是急诊时第三常见的疾病,通常幼儿在经过几个小时的疼痛仍未缓解,父母紧急带孩子就医。张嘉宇主任表示:「睪丸扭转会使得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睪丸缺氧而造成该侧睪丸急性疼痛、下腹部闷痛、阴囊红胀涨痛,此时必须紧急开刀矫正。
一般而言,睪丸是直立式的椭圆状,在下方的某个部位会被固定住;若孩子的睪丸较偏向横式生长,则容易产生睪丸扭转状况,尤其在运动完后。
在诊断睪丸扭转时会以超音波检查血液循环,张嘉宇主任说明:「如果睪丸发炎,血流量会增加,此时需以抗生素治疗;倘若睪丸缺氧,血流量则会降低,此时必须看情况决定是否开刀。」而另一种检查则是核子医学扫描,它可侦测睪丸内的血流来增加诊断的正确性。
治疗方式》手术
睪丸扭转是泌尿科的急症,需把握「黄金6小时」,愈早治疗、预后愈好。处理方法是尽快施行手术解决扭转,并评估睪丸存活之机会再决定做睪丸固定术或睪丸切除术。
6泌尿道感染
分为上尿路与下尿路感染
泌尿道感染是小儿科常见的疾病,发生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与肠胃炎。两岁以下的幼儿出现发烧症状,根据统计,约5%是泌尿道感染引起,须先进行验尿才可进行初步诊断。
就医学立场,泌尿道感染区分为「上尿路感染」或「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亦即细菌已经感染至肾脏、肾盂,造成急性肾盂、肾炎,症状是发烧、腰痛等。下尿路感染,则是感染于膀胱或尿道等部位,会引起解尿疼痛、血尿、频尿等情况。
至于发生泌尿道感染的因素,多数从尿道口细菌开始感染,称为「上行性感染」,蔡政道主任解释:「肠道不健康或尿道口不净而产生较多致病菌,容易造成上行性感染。而泌尿道感染有80%致病原是大肠杆菌。」第二种感染途径则是血行性感染,这类状况较少,低于10%。蔡主任指出:「血行性感染是经由血液的感染,2个月内的宝宝或免疫机能有问题的幼儿,例如接受化疗的癌症病童,较可能发生血行性感染。
因此,当幼儿患有泌尿道感染,尤其肾脏发炎,蔡政道主任提醒,家长必须考虑3个情况:
1外生殖器与肠道健康:包括外生殖器是否有感染、结构异常、或清洁不周等。像男生的包皮过紧、女婴有小阴唇沾黏等,容易造成泌尿道感染。另外,也要留意孩子的肠道是否健康,例如:习惯性便秘。
2膀胱问题:有解尿功能障碍亦提高感染机率。例如:神经性膀胱,会造成解尿不干净、解尿控制不佳。
3先天尿路结构异常:先天尿路系统结构异常最常见的即是膀胱输尿管回流症,占80%。其余20%为阻塞性病变,容易发生阻塞部位,例如肾盂或输尿管的交接部位,或输尿管与膀胱交接部位等。